我國IT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目 錄一、引言 1二、我國 IT行業發展現狀 .1(一)發展現狀 .11.產業規模龐大,發展速度較快 .12.競爭能力顯著提高 .23. 信息化程度高 .24. 產業發展成就顯著 .3(二)國際化趨勢加強 .3( 三)我國 IT行業出口導向性強 3(四)我國 IT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明顯加快 4三、我國 IT行業存在的問題 .4(一)全行業產品結構進應一步調整 .5( 二)中國 IT產業缺乏核心技術 5(三)IT 行業對外部因素較為敏感 6(四)風險意識相對較差 .7四、我國 IT產業對策分析 .7(一)制定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新戰略 .7(二)優化 IT行業結構 7(三)打造高效、安全、節能的硬件平臺 .8(四)建立和完善產品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9五、我國 IT行業趨勢展望 .9(一)技術是主導 .9(二)我國 IT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較多機遇 .10(三)優勢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進一步加快 10參考文獻 .121一、引言我國 IT行業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具備規模與影響力,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其龐大的產業規模與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帶動我國經濟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其意義非同凡響。但 IT行業的特點就是技術性強,專業化水平高,而我國雖然擁有龐大的行業規模,但我國 IT企業卻大多處在組裝加工環節,技術水平低,嚴重缺乏自主的核心技術。同時核心技術作為在華IT企業的命脈,其技術保護性很強。如何加快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和如何有效的吸收技術溢出?如何完善產業結構,強化產業薄弱環節等都是我國IT行業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 IT 行業發展現狀截止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產業規模龐大、專業門類齊全、技術水平日益提升、產業運行日趨規范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我國也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之一。(一)發展現狀1.產業規模龐大,發展速度較快統計顯示,加入 WTO前即 200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產品銷售收入11876.3億元,入世后進一步加快。自從 2004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抓住國際和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有利時機,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當年全行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 5650億元,增速較上年提高了 7.1%,根據信息產業部發布報告中數據,2008 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繼續擴大。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產銷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年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6.3萬億元,同比增長 12.5%;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 5.1萬億元,增長 12.8%;軟件業 7573億元,增長 29.8%。實現增加值 1.49萬億元,增長 14.6%??梢娦畔a業在 90年代得到長足的發展,從千億大關到萬億,再到幾萬億只用短短幾年時間。2008 年全行業的實現銷售收入 6.3萬億。占到了我們國家 GDP總值的 5%以上,按照國際通行的產業標準的劃分,超過 5%以后就是國家重要的支柱產業。所以說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支柱產業。并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信息產業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彩電、手機、計算機、程控交換機等十幾類產品產銷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但2是,由于外向度較高,比較容易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受此影響,2007 年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經濟效益發展繼續保持在較好水平。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即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市場低迷影響。從 2008年 7月份開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和出口增速急劇下滑,今年 1至 2月更是繼續大幅下滑,出現近 30年來首度負增長。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 15%,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面對機遇的同時也面對著挑戰。2.競爭能力顯著提高加入 WTO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在市場在市場導向下得到明顯調整,產業的投資結構開始從過去注重投資加工組裝轉向軟件、網絡、信息服務等領域拓展;從過去注重硬件轉向加大對研究開發和計劃的投入。不僅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也有了明顯上升,電子信息產品轉向了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近年 IT產業的集中度得到進一步加強,產業基地已經初見端倪。當年我國已形成以整機生產為龍頭、元器件產業配套發展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三大 IT產業區域,三區域的勞動力、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比例分別為 83.8%、89.3%、86.7%和88.7%, ,比 2007年均提高了 4.7、1.5、5.4 和 6.8。首批 9個產業規模較大、布局相對集中、綜合實力較強、輻射作用明顯 、產業鏈基本完善的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已經掛牌。而且產品產銷銜接良好。從監測的重點產品看,產品產銷率均達 98%以上。手機產量達到 5.6億部,同比增長2%;彩電 9033萬臺,增長 6.5%;微型計算機 1.37億部,增長 13.2%;數碼相機 8188萬臺,增長 9.3%;集成電路 417億塊,增長 1.3%。由于這些商品單位消費周期逐漸縮短,但消費增長的邊際效應遞減,新增用戶逐漸減少,所以未來這些產品產銷是否能保持穩定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產銷的良好狀態有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3. 信息化程度高全國電話用戶 9.82億戶,互聯網網民 2.98億人,網絡與用戶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手機普及率達 48.5%,城鎮居民彩電和計算機擁有率分別達150%和 60%。企業信息化應用不斷深入,行業應用軟件收入增速超過30%。特別注意,雖然國內市場廣闊,但是隨著居民信息化使用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距離市場飽和越來越近,有關企業在投資生產和銷售等上應適當逐步減少,調整供銷彈性,適應發展。34.產業發展成就顯著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取得的顯著成就。據統計,我國軟件產業銷售收入已由 2000年的 593億元,增長到了 2006年的5800億元;出口額由 2000年的 4億美元,增加到了 2006年的 156.9億美元,增長了近 16倍。集成電路產業形成了設計、芯片制造與封裝測試三業相競爭發展的良好局面。2006 年,我國集成軟件行業銷售收入達到3900億元;同時, “中國心”的開發和產業化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的芯片,從多個 CPU、DSP 芯片到數字視頻和 3G通信芯片,都以開發成功,特別是第二代身份證芯片和數字多媒體芯片、MP3芯片等都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二)國際化趨勢加強信息產業是伴隨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并且其發展也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平臺的統一、市場的開放、技術的標準化為信息產業的國家化提供了技術保障。當前,沒有那個產業的國際化程度和范圍象信息產業這樣深刻,涉及到產業資源、市場要素、企業組織和技術標準,跨國公司在領導市場、技術和標準方面起著空前的作用。 “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描述最為恰當了反映了信息產業的國際化特征。 信息產業的以上特點決定了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多樣化的資金渠道,需要國家的高度支持。在傳統的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基礎上,我們必須加快風險投資體制的建設,并合理利用國際資金,加強海外直接融資和吸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