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
1第一單元 神奇的機械1、什么叫機械一、教學目標(一)過程與方法:1、能夠通過分析,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2、能夠通過對比,認識機械的作用。3、能夠在提示下調動生活經驗對概念的外延進行搜索。(二)科學知識:1、知道什么是機械和機械的作用。2、知道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區別。3、知道復雜機械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復雜機械又叫做機器。4、知道人類很早就開始制造和使用機械。(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到機械是我們創造和使用的,科學在不斷發展。2、為人類祖先制造和使用機械的歷史感到自豪。3、勇于探究和發現工具中隱含的科學原理。二、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機械和機械的作用。2、教學難點:知道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區別。三、教學準備:一些機械工具,教學碟片等。四、教學過程:(一)揭示研究主題1、(出示各種機械)提問:在老師的講臺上有一些東西認識嗎?(笤帚、叉子、筷子、起子、錘子、鑷子……)知道他們的用途嗎?2、討論:人類為什么要制造這些工具?(引導學生明確:降低工作難度、省力)2你們能具體說說在生活中怎么給人類帶來好處的?3、講述:這些工具在生活中能夠幫助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所以他們被統稱為——機械。(板書)今天我們就是來研究機械的。(板書完整課題)(二)學習新課1、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1)提問:以前聽過機械這個詞嗎?在你的腦海中認識的機械有哪些?為什么筷子、笤帚……這些小東西也被稱為機械?(再次明確機械的概念)(2)講述:工廠的那些制造物品的大機器是我們所認識的機械,因為他們為人類制造物品提供了方便,省力、降低了工作難度。但是他們的內部構造也是非常復雜的,所以被稱為復雜機械。而像筷子、鑷子等這些比較小巧、簡單的工具由于也為人類提供了方便、省力等益處,所以也是機械類,由于簡單所以被稱為簡單機械。而復雜機械其實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簡單機械構成。(3)閱讀 P2概念(4)觀看教學碟片(5)填寫習作對應作業2、揭示機械的作用(1)教師出示一塊木板上面有釘子,請同學幫忙用手將釘子拔出來。詢問拔釘子同學的感受。(2)提問:有什么好方法解決?(3)教師請剛才的同學用起釘錘將釘子拔出,再說說感受。(對比感受讓學生再次明確機械的益處)(4)討論:在生活中你們使用過哪些機械?為你帶來了什么幫助?(分組討論并進行記錄)(5)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適當記錄3(6)假想:如果沒有這些機械幫助人類,會出現什么情況?(由此讓學生想到木工室里的那些機床為大家做木工活帶來的方便)(7)進行安全使用機械的教育3、了解機械由來已久(1)提問:古代的時候有工具嗎?(2)教師介紹: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是猿人,而人類真正的進化的標志其實就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學會制造各種簡單的機械,幫助人們狩獵、生產,在水上航行……這些工具里面都包含著簡單機械的原理。(3)看書 P3工具圖片。提問:認識書上的這些工具嗎?有什么用?討論:這些工具的哪些部位降低了工作難度?哪些部位可以省力。(三)總結本課教學內容,并完成作業(四)布置作業尋找家中的各種機械。教學后記:42、怎樣抬高講臺一、教學目標(一)過程與方法:1、能夠利用杠桿進行省力的操作。2、能夠找出杠桿上的支點。3、能夠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桿撬起地球語言的原理。4、能夠通過實驗發現省力的原理。(二)科學知識:1、知道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利用杠桿可以省力。2、懂得杠桿的特點,了解杠桿省力的原理。3、知道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2、留心周圍事務,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研究杠桿的功能與作用。2、教學難點:會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三、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鐵棒,剪刀,開瓶器,鑷子等。2、學生準備:尺子,硬幣,橡皮,剪刀,開瓶器,鑷子等。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出示課題,并齊讀。2、提問:知道我們今天要解決什么問題了?班上誰的力氣最大?3、請力氣最大的同學上來搬講臺,知道講臺是非常重的。54、詢問:講臺重嗎?你一個人能搬動它嗎?怎么辦?5、分組討論6、匯報方法(有的學生會提出多幾個人抬,也有很多學生會提出用杠桿)7、談話:剛才有的組提出用一根幫子就可以抬高講臺,怎么做?你們能用簡圖表示嗎?8、學生演示。(二)主題研究1、認識杠桿及作用(1)(展示學生示意圖)講述:一根棍子就能比較輕松的將講臺抬高,其實這根棍子就是一個簡單的機械裝置,人們將它叫做杠桿。(板書)杠桿包含了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人和支點之間長長的棍子放大了人的力,所以就能輕松撬動講臺。(2)提問:現在能說說杠桿這種機械有什么用?(省力)(3)認識動力點、阻力點2、研究杠桿省力的原理(1)提問:杠桿由支點、動力點、阻力點三部分組成。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了?讓我們繼續研究。(2)實驗研究①要求每個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在尺子一端放一枚硬幣,觀察發現了什么。②提問:你能有幾種擺法使木尺平衡?③分組實驗,并認真做好記錄。(強調不改變固定硬幣的位置)④匯報方法,教師在黑板上做記錄(3)討論:通過實驗,你們有什么發現?(在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不同造成不同結果,當然不要出現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詞)(4)小結63、了解杠桿的廣泛運用(1)談話:在生產、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杠桿,你們還能說出哪些?(2)學生分組談論。(3)分析三種類型的杠桿:剪刀、開瓶器、鑷子。(三)鞏固應用1、提問:今天我們研究了哪種機械?有什么收獲?2、講述:大科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撬起整個地球?!彼f的有道理嗎?為什么?3、學生自由談論教學后記:73、斜坡的啟示一、教學目標(一)過程與方法:1、能夠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2、能夠就斜面角度的大小與用力關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觀察記錄揭示規律。3、能夠發現斜面的變形及其功能。4、能夠運用斜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二)科學知識: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它的結構特征及組成。2、知道斜面的角度影響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要的拉力越小。3、知道斜面的變形及其功能。4、了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2、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探究斜面角度的大小與所需力量的關系。2、教學難點:認識斜面的變形及運用。三、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螺絲釘,開瓶器等。2、學生準備:小車,測力器,書若干,小黑板,記錄表,鉛筆,三角形紙一張。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談話:記得老師上課用的投影小推車嗎?每次推進教室時都需要同學來幫忙,哪些同學幫忙推過?82、請推過的學生說說感受。3、討論:推車很重,每次進教室時由于有臺階所以都很困難,你們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調動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梢宰寣W生分組比劃試一試)4、講述:剛才很多小組提出把臺階處做成斜坡,就可以省力。(畫圖)斜坡的組成就是兩頭一高一低、坡面為硬質材料。坡面就是一種斜面,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