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項目范圍管理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 第5章 項目范圍管理 項目范圍管理包括確保項目做且只做成功完成項目所需的全部工作的各過程。管理項目范圍主要在于定義和控制哪些工作應包括在項目內,哪些不應包括在項目內。圖5-1 概述了項目范圍管理的各個過程,包括: 5.1 收集需求——為實現項目目標而定義并記錄干系人的需求的過程。 5.2 定義范圍——制定項目和產品詳細描述的過程。 5.3 創建工作分解結構——將項目可交付成果和項目工作分解為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組成部分的過程。 5.4 核實范圍——正式驗收項目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的過程。 5.5 控制范圍——監督項目和產品的范圍狀態、管理范圍基準變更的過程。 上述過程不僅彼此相互作用,而且還與其他知識領域中的過程相互作用?;陧椖康木唧w需要,每個過程都可能需要一人或多人的努力。每個過程在每個項目中至少進行一次,并可在項目的一個或多個階段(如果項目被劃分為多個階段)中進行。雖然在本章中,各過程以界限線分明、相互獨立的形式出現,但在實踐中它們可能以本章未詳述的方式相互交疊、相互作用。第3 章“項目管理過程”已對過程間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細討論。 在項目的環境中,“范圍”這一術語有兩種含義: ?? 產品范圍——某項產品、服務或成果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 ?? 項目范圍——為交付具有規定特性與功能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而必須完成的工作。 管理項目范圍所需的各個過程及其工具與技術,因應用領域而異,并通常作為項目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加以確定。經批準的詳細項目范圍說明書以及相應的工作分解結構、工作分解結構詞典,構成項目的范圍基準。然后,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中,對這個基準范圍進行監督、核實和控制。在進行項目范圍管理的5 個過程之前,項目管理團隊應先進行規劃工作,盡管本章未把該規劃工作單獨列為一個過程。該規劃工作是制定項目管理計劃過程(見4.2 節)的一部分,會產生一份范圍管理計劃,用來指導項目范圍的定義、記錄、核實、管理和控制?;陧椖康男枰?,范圍管理計劃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常詳細或高度概括的。 根據項目管理計劃(見4.2.3.1 節)來衡量項目范圍是否完成,根據產品需求(見5.1 節)來衡量產品范圍是否完成。項目范圍管理各過程需要與其他知識領域中的過程整合起來,以確保項目工作能實現規定的產品范圍。 5.1 收集需求 收集需求是為實現項目目標而定義并記錄干系人的需求的過程。仔細掌握和管理項目需求與產品需求,對促進項目成功有重要作用。需求是指發起人、客戶和其他干系人的已量化且記錄下來的需要與期望。項目一旦開始,就應該足夠詳細地探明、分析和記錄這些需求,以便日后進行測量。收集需求旨在定義和管理客戶期望。需求是工作分解結構的基礎。成本、進度和質量規劃也都要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需求開發始于對項目章程(見4.1.3.1 節)和干系人登記冊(見10.1.3.1 節)中相關信息的分析。許多組織把需求分為項目需求和產品需求。項目需求包括商業需求、項目管理需求、交付需求等。產品需求則包括技術需求、安全需求、性能需求等。 圖 5-2 顯示了收集需求過程的輸入、工具與技術和輸出,圖5-3 概述了本過程的基本數據流向。 5.1.1 收集需求:輸入 1.項目章程 可從項目章程中了解總體項目需求以及關于項目產品的總體描述,并據此制定詳細的產品需求。項目章程已在4.1 節討論。 2.干系人登記冊 干系人登記冊可用來識別那些能提供詳細的項目和產品需求信息的干系人。干系人登記冊將在10.1節討論。 5.1.2 收集需求:工具與技術 1.訪談 訪談是一種通過與干系人直接交談,來獲得信息的正式或非正式方法。訪談的典型做法是向被訪者提出預設和即興的問題,并記錄他們的回答。通常采取“一對一”的形式,但也可以有多個被訪者和/或多個訪問者共同參與。訪談有經驗的項目參與者、干系人和主題專家,有助于識別和定義項目可交付成果的特征和功能。 2.焦點小組會議 焦點小組會議是把預先選定的干系人和主題專家集中在一起,了解他們對所提議產品、服務或成果的期望和態度。由一位受過訓練的主持人引導大家進行互動式討論。焦點小組會議往往比“一對一”的訪談更熱烈。 3.引導式研討會 通過邀請主要的跨職能干系人一起參加會議,引導式研討會對產品需求進行集中討論與定義。研討會是快速定義跨職能需求和協調干系人差異的重要技術。由于群體互動的特點,被有效引導的研討會有助于建立信任、促進關系、改善溝通,從而有利于參加者達成一致意見。該技術的另一好處是,能夠比單項會議更快地發現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軟件開發行業,就有一種被稱為“聯合應用開發(或設計)(Join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JAD)”的引導式研討會。這種研討會注重把用戶和開發團隊集中在一起,來改進軟件開發過程。在制造行業,則使用“質量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這種引導式研討會,來幫助確定新產品的關鍵特征。QFD 從收集客戶需求(又稱“顧客聲音”)開始,然后客觀地對這些需求進行分類和排序,并為實現這些需求 而設置目標。 4.群體創新技術 可以組織一些群體活動來識別項目和產品需求。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群體創新技術: ?? 頭腦風暴法。用來產生和收集對項目需求與產品需求的多種創意的一種技術。 ?? 名義小組技術。通過投票來排列最有用的創意,以便進行進一步的頭腦風暴或優先排序。名義小組技術是頭腦風暴法的深化應用。 ?? 德爾菲技術。由一組選定的專家回答問卷,并對每一輪需求收集的結果再給出反饋。專家的答復只能交給主持人,以保持匿名狀態。 ?? 概念/思維導圖。把從頭腦風暴中獲得的創意,用一張簡單的圖聯系起來,以反映這些創意之間的共性與差異,從而引導出新的創意。 ?? 親和圖。這種技術可以將大量創意分類,以便審查和分析。 5.群體決策技術 群體決策就是為達成某種期望結果而對多個未來行動方案進行評估。群體決策技術可用來開發產品需求,以及對產品需求進行歸類和優先排序。達成群體決策的方法很多,例如: ?? 一致同意。每個人都同意某個行動方案。 ?? 大多數原則。獲得群體中50%以上的人的支持。 ?? 相對多數原則。根據群體中相對多數者的意見做出決定,即便未能獲得一部分人的支持。 ?? 獨裁。某一個人為群體做出決策。 在需求收集過程中,幾乎可采用上述任何一種決策方法進行群體決策。 6.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指通過設計書面問題,向為數眾多的受訪者快速收集信息。如果受眾眾多、需要快速完成調查,并想要使用統計分析法,就適宜采用問卷和/或調查方法。 7.觀察 觀察是指直接觀察個人在各自的環境中如何開展工作和實施流程。當產品使用者難以或不愿說明他們的需求時,就特別需要通過觀察來了解細節。觀察,也稱為“工作跟蹤”,通常由觀察者從外部來觀察使用者的工作。觀察也可以由“參與觀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進行?!皡⑴c觀察者”需要實際執行一個流程或程序,體驗該流程或程序是如何實施的,以便挖掘出隱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