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新建道路給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城鎮新建道路給水工程 可行性研究報告 1前 言 位于xx東部,海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黃河上游龍羊峽與李家峽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00°58′8″~101°47′50″,北緯35°29′45″~36°23′35″,海拔最高處扎麻日根山5011m,最低點松巴峽上口2170m。東與化隆、尖扎縣相鄰,南與同仁、澤庫縣接壤,西與貴南、共和縣毗連,北與湟源、湟中兩縣交界,城河陰鎮,在縣境中部黃河以南,東北距省會西寧114Km,西北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158Km。 全縣總面積3504km2,東西寬63.4 Km,南北長90.6 Km,其中耕地172190畝,水澆地115875畝,淺山地28343畝,腦山地27982畝。全縣林業用地366042畝,疏林地17095畝,灌木林173330畝,未成林造林地93350畝,苗圃用地1839畝,封山育林8725畝,活立木總蓄積量430萬m3。全縣草場面積為4198716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9.7%,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89.31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2.92%。境內探明的小儲量礦藏有銅、鐵、鉛、錳等。 截止2005年底,總人口為9.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7萬人,農村人口3.97萬人,城鎮化率為57.8%。境內共有藏、回、土、撒拉、滿、蒙古等十四個少數民族,其中藏族人口3.43萬人,回族人口1.20萬人,是兩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7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1億元。本項目區涵蓋“三河”(河陰、河東、河西)地區,其中河陰鎮是人民政府駐地。三河地區是經濟和人口集中的地方,這里也是貴德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項目區內總人口5.67萬人。 地處xx東北部邊緣,深居內陸,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日照時間長,太陽幅射強,春季干旱多風,秋季陰濕多雨,氣溫日差較大。由于四周環山,溝谷深切,地形相對高差大,因此平面分布氣候差異顯著,垂直方向氣候變化劇烈。境內黃河河谷地區,氣溫高、日照長、干燥少雨,年平均氣溫6℃~8.9℃;年日照2900小時左右;平均無霜期166天左右;年平均積溫2930℃左右;干旱指數3.4~5.3。中山和丘陵地區,氣溫降低,日照減少,雨水增多,年平均氣溫0℃~2℃,年日照少于2100小時,無絕對無霜期,干旱指數2~3,海拔4800m以上山峰可見終年積雪。三河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250mm,中低山區在300-400mm之間,高山區可達500mm以上。最大凍土深度1.2m。該縣境內多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0m/s,風速最強月在4月,平均風速為3.0m/s,2~5月是風季,占年大風(指瞬間風速每秒等于或大于10m的風,風力一般七級以上)日數的65%,其中尤以3、4兩月最盛,貴德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4.7天,終年以晴天多云為主,少碧空無云和全陰的天氣。歷年氣象災害主要有春旱、霜凍、大風沙等。 在大地構造上位于橫貫我國北部的塔里木——中朝板塊的南部邊緣,是祁連山南緣東段的前寒武紀古老大陸核向南側發育的地槽,地質構造跨越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即北部邊緣的青陽山——拉雞山一帶屬秦祁昆加里東地槽及褶皺爾,中南部地區屬華力西——印支再生地槽及褶皺帶。 城鎮現有管網:河陰鎮布有舊干管長11.3km,采用Φ50~Φ150鑄鐵管;支管13條,長19km,采用Φ50~Φ150的塑料管、焊管、鑄鐵管。新管道3條長9.95km,采用Φ100~Φ355PVC管。河東鎮現有主管道采用Φ100塑料管,基本無完整的供水設施。河西鎮年實際供水時間累計不超過三個月,都以挖掘深井吃水?,F有的供水設施已難以滿足城正常的給水要求。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解決本城鎮嚴重缺水問題,對提高項目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迫切需要新建本城鎮供水工程。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水源狀況等,實施本城鎮給水工程勢在必行。 2006年8月,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受發展改革計劃經濟貿易局的委托,承擔了城鎮新建道路給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我院抽調有關專業技術人員,會同發展改革計劃經濟貿易局、縣水務局、縣自來水公司有關技術人員對本工程地形、地質、水源、現狀供水情況等進行了初步調查和勘測。根據項目區水源狀況、位置、地形、地質條件,經工程方案比較、復核水源、管道水力計算等,確定了工程方案,完成《城鎮新建道路給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 城鎮供水工程設計的原則:一是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基礎,以當地政府和群眾對供水的迫切要求和工程前期工作為依據,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充分考慮當地政府和水利部門的意見后進行;二是遠近結合,以近期需要為主,并為將來發展適當留有余地;三是對當地的水源、地形、地質、居住點分布、當地材料、勞力、財力等進行調查研究,使工程的實施不僅可能,而且可靠;四是在確定工程規模、工藝流程、管網布置時,充分考慮運行方便,易于泄空、清淤、管理和維修;五是進行科學的分析論證,確定最優方案,以減少工程量,使有限的投資取得較大的效益。 本工程為城鎮新建道路給水工程,河陰鎮、河東鎮新建道路給水管網直接從城南水廠接輸水干管。河西鎮給水工程是在“河陰鎮、河東鎮、河西鎮二十五村人畜飲水工程”(以下簡稱25村人飲)主管上接支管,水量能滿足本工程需求。水廠的水源為已建的城南崗拉彎水源及25村人飲黃河水源,兩處水源經送檢結果表明,水質較好,礦化度較低。通過檢驗,水源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中有關規定,可以飲用。城南崗拉彎水源水質檢驗報告詳見附件一。 根據當地地形,經用水量、水壓計算,河陰鎮、河東鎮給水工程建設輸水干管1條,長2.10km,支管6條,總長11.85km。河西鎮給水工程建設輸水支管3條,總長4.27km。管道按有關規程、規范來設計相關的閥門井、檢查井等。 本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輸水干、支管長18.22km,各類閥門井135座。共需投資752.93萬元,資金來源申請國家補助,本工程計劃本工程工期為1年,工程建成后由縣自來水公司管理。 完成主要工程量為:土方130157m3,澆筑砼2202m3,砂子1123m3,礫石1761m3,水泥635T,鋼筋22T,木材2.26m3,PE管18.22km,柴油68.14T,勞力16618工日。 2建設條件 2.1水文地質 城處于黃河南岸,這里是黃河流出龍羊峽之后,進入的相對寬闊的三河谷地,黃河河面較寬,流速平緩。全年平均流量為753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為1.97公斤/立方米。流經縣城東部的東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藏語“果日尖巴曲”,從河東鄉下羅家村西側入黃河,全長60余公里,為常年河,流域面積1109平方公里,枯水季節流量0.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75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770萬立方米,西河位于縣城以西,全長92.8公里,為常年河,經河西鄉入黃河,流域面積864.9平方公里,枯水季節流量1.5方立米/秒,平均流量3.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2551萬立方米。 縣城附近承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