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新聞鄙視炒作
珍愛新聞 鄙視炒作 IT產業向來頗不寧靜,近來尤其如此。然而,看來看去,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總是無人問津,那些火的一塌糊涂的新聞卻最無聊。 傳播學上有很多經典的基礎理論,比如“把關人”理論,比如“議程設置”、比如“就近原則”等等。這些理論是經驗與規律的總結,從本質上,拿著這些理論去研究當下的新聞依然奏效,但是,卻難免會有脫離時代之感。 以前我們曾經皺著眉頭杞人憂天狀一本正經地討論,是理論過時了嗎?那時提出那樣的問題,原因在于我們發現在社會話題、娛樂話題有非常強的炒作的傾向。一個新聞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有預謀的;一個新聞的影響力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后期包裝出來的。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曾經暗自慶幸,慶幸自己選擇了一個比較嚴肅的行業,一個依靠技術驅動和經濟學規律在發展的行業,做不得假,也無假可做,做了假有朝一日就會被做。 但是,炒作風終于以不可遏止的趨勢進入到IT業了。不知不覺中,我們也有意無意地卷入其中,甚至親力親為。而最近發生的幾起經典炒作,讓我終于忍不住地開始鄙視炒作起來。 第一件事情就是電腦下鄉。國家出臺這項政策是出于拉動內需和拉動農村信息化,然而,從政策出臺至今,該公布的信息都沒公布,圍繞著這個話題的炒作已經鋪天蓋地。多少已經死氣沉沉的、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已經敗下陣來的廠商忽然死而復活,紛紛站出來招搖撞騙,擺出一幅舍我其誰的架勢。各路專家、各路機構、各路企業紛紛高調表態,甚至喊出“橫下一條心,一定要下鄉”這樣的口號,試問,這樣的英雄,農民真的歡迎嗎?在如此多的廠商中,誰能拿出超過1000份貨真價實的農民調查問卷?有哪個公司的老總真的在全國廣袤的農村市場做過實地調研?農民的聲音在哪里? 不夸張地說,能拿出答卷的企業不超過3個。 在這個過程中,議程設置的一方完全是強勢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強暴者的特征。站出來發表觀點的人掌握了話語權,真正應該發表觀點的人沒有話語權,也沒有明確的代言人,成為另外一種“沉默的螺旋 ”。這個時候真正需要的新聞是市場第一線的真相,然而,這些真相卻未必能夠帶來商業利益,除非你是處于社會公益的目的。在這一點上,這個討論陷入了死胡同。 第二件事情是一系列的互聯網名人的個人事件,主要是三件事,一是丁磊養豬,而是馬化騰在香港買房,三是馬云曾報考警察落選。這些事情發生了,由于名人的關系,它成為新聞事件。我在想,從成功學的角度,我們非常有必要去看看他們的經歷,從閃光的經歷中汲取成功的智慧;從社會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把它跟井蓋頻繁丟失事件并舉,然而,從科技的角度,我們應該去看什么呢?盡管有人會說你可以從投資的角度等等,然而,那才多大點價值?扒開新聞,滿眼看到的都是“搞笑”二字。網絡新聞門戶們把它們歸為IT新聞且掛在重要的位置呢?它對IT產業的影響在哪里?為什么重要性要超過“電信等企業如個人信息將有可能獲刑”? 阿里巧巧 板著面孔說話是很累的事情,但是流俗就不止讓人很累,還要讓人死。對農民來說,養豬是很嚴肅的事情。對IT人來說,資訊也是有價值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聞保持必需的嚴肅性還是有必要的。 新聞理論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特點,在不斷的發展中,理論才能夠獲得發展。珍視新聞,鄙視炒作。